本报记者 周小平 王志
“初夏时节,走进临港产业新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欣慰:“三纵三横”骨干道路全面成型,三大水系改造和双回路电力网以建设完成,一期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竣工投入使用,凌泊湖小区35栋1500套保障房已全部完工……
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湖南东进出海的“桥头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蓬勃发展的希望热土。
沿长江大道北上,美丽的芭蕉湖跃入眼帘。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落湖面,打破了芭蕉湖的静谧。指着远处临湖的一片区域,临港产业新区国土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芭蕉湖的南岸,投资34.66亿元的名嘉集团已经落户,不久的将来,购物广场、酒店、仓储、办公楼等都将拔地而起。而碧桂园项目也正在洽谈之中。
尽管天空下着小雨,但华能东三角坪中心广场占地470亩的整治项目工地,仍有不少工人在进行土地平整施工,沿芭蕉湖段的环湖景观工程也正在顺利推进。这里,今后将是新区主要的文化休闲中心。
临港产业新区规划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69平方公里,包括芭蕉湖生活区和23.6平方公里的航运物流、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产业、贸易服务和新兴低碳产业等5大功能区,而名嘉集团、碧桂园等都在芭蕉湖生活服务区范畴。
远大住宅产业基地及住宅示范园项目就位于临港产业新区核心产业区中的新材料产业区内。这个主要生产绿色建筑PC(混凝土钢筋预制沟)、节能门窗、整体厨卫的项目,今年4月10日正式开工,而投产时间就定在本月18日。“没办法啊,必须赶进度,新区内凌泊湖安置小区二期还等着建设呢!”项目负责人游检明憧憬着企业美好前景。相比其他建材,他们生产的绿色建筑PC更加环保、安全,而且隔音隔热效果更好。据悉,使用绿色建筑PC,建设800平方米的楼房,4天可以完成一层的建设,效率是使用普通建材的好几倍。“进一步加快加速加力,把临港产业新区真正建设成岳阳的窗口、对外的形象、发展的希望。”这是市委书记黄兰香对临港产业新区的要求。从远大住宅产业基地及住宅示范园项目中,我们看到了新区发展的速度,看到的是新区在短短3年中的变化。
凯达科旺重卡车桥项目总经理助理姜树智这些天正忙着联系港口,准备通过集装箱向华菱、神力等企业发货。此前,公司一直是陆路向外供应驱动桥壳和后桥。“现在我们只是一条生产线试生产,产量也还不大。今后4条线全上来了,每年的产能可达5万台套,必须走集装箱,这样节约不少运输成本。”姜树智说,当初选址临港产业新区,也正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走进硅峰新能源电动环保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环卫车、观光车、高尔夫车小巧精致,让人耳目一新。相比国外同类产品,这些车辆性价比相当高,国外60多万一辆的车,这里只需要10多万。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电动车最大的特点还是环保——车辆全部使用电池,充一次电一辆车可以工作8-10小时。据悉,这些车已经在周边市场投放,最近几天也将在岳阳本地市场举办新产品推介会。
低碳化、市场化、生态化、高效化,是临港产业新区选择的发展模式,类似硅峰新能源电动环保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的进驻,正是新区发展低碳产业的体现。
离开临港产业新区时,途经正在提质改造的云港路。作为区内“三纵三横”骨干道路之一的云港路,原道路宽33.5米,经提质改造后路基将拓宽至45米,并且全部实施“白改黑”。项目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道路配套的天然气等管网附属工程铺设已提前完工,主体工程将在6月底全部完成。
三年搭骨架、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临港产业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近3年的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区的骨架基本搭建完成。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开发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招商引资初见成效,两年共签约项目52个,开工项目20个,投产项目10个;银行融资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向7大银行申报贷款资金37亿元,到位资金20多亿元。
城市北靠,是岳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东进出海,临港产业新区处在全省“桥头堡”的地位。北靠东进向大海,在临港产业新区这片希望的热土地上,依托通江达海的地域优势,正在书写岳阳发展的新奇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未来的5年或者10年,这里将崛起一座现代新港、产业新区、滨江新城,这里将成为岳阳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长江中下游区域航运物流中心。